山东画报出版社官方网站

您的当前位置:

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频道>名家点评>浩荡光风里,谁在安顿…>正文

浩荡光风里,谁在安顿中 ——读李北山新作《宣纸上的中国》
发布时间:2018-02-15 来源:本站 发布: 浏览:3098次

 

山东画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内容图片展示

由卫娟|文

 

一个人到这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。穆旦的这句话,在《无问西东》热映后多次被刷屏。李北山的新作《宣纸上的中国》,用今人的解释系统和话语体系,呈现了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群峰。这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巨人们,代表一个民族在这世界上留下足迹。对巨人巨作的诚意书写,也让李北山在这一领域留下自己的足迹。了解一个人的才华、敢勇和境界,一本书足够。此书,于李北山,信然。

在其自序《向上的艺术》中,李北山言道:这本书所写,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一些经典作品和人物的文化解读,是一个庞大写作体系中的一些片段、一些经典作品和人物的文化解读。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书,这些故事略去的那些思考,其实是在探讨艺术的观看之道。
       他用这本书试水,在众多的艺术史教科书、普及本之外,希望能以更为个性的视角,重读一个民族的艺术世界、再现一种文明的艺术生活。
       如斯言:一个文化中国更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。这个共同体会投射到不同的事物中,构建一个真实的中国。于这一个中国而言,本书是一位导游,引领读者们进行一次中国书画博物馆的奇妙之旅。
       娓娓叙述中,顾恺之、韩熙载、赵孟頫、董其昌、苏东坡、邓石如们从遥远的时空缓缓走来,本色演绎个体可以达到的艺术巅峰;《流民图》《五牛图》《兰亭序》《秋深帖》《非草书》以通灵宝玉历劫的姿态,全景复刻国宝承担的家国运势、浩荡光风。
       在深沉幽微的人生忧患和心灵痛苦淬炼下,这些巨人的人格足以千古,作品背后元气淋漓的生命力、健康开阔的胸襟,潇洒自如的气度,以及乐观旷达的风范,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共同体。
       1938年,蒋兆和在燕京大学以“什么是艺术?”为题讲演。他认为“艺术是一切感情的表现,一切生命的灵魂。我们要想知道一个国家的文明、民族的优劣,只看他的艺术作品,就可以明了。”   
       在后记中,李北山谈到了和谁在一起的重要性。而这本书的存在,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,作为一个作者,写谁的重要性。选择本身,体现了一种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。
       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记者与史家本一脉相承。作为经历纸媒辉煌并留下纵深足迹的名记,李北山专注过时代脚步的记录。当把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、记录更为伟大的灵魂对于这个世界不朽的改变和创造时,他让自己的生命状态和艺术自觉达到了新的高度。
       这些巨人巨作的劫波,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少人或深情或寒俭地书写,或引为知己或自认私淑。李北山的敢勇,说明他进入盛年之时,得遇机缘与巨人境界不朽价值发生了共振。这种共振是一种懂得,也是一种传递。波及或加入者愈众,我们的文化共同体就更具能量。在不同的时空,文化巨人一直以生命和作品为指引,为不同情状中的后人们提供对标,给予其一种隐隐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支撑,提示一种可能的方向和高度。所以,罗曼·罗兰说,从来没有人读书,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,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。 
       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。这是一种价值选择。但在《邓石如:终古乾坤一布衣》一章中,李北山却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另一种价值选择的践行者。他的一生,给予“改变命运”另一维度的解读。他出仕之念自幼即绝,活出了一个真实的书法艺术人生。权贵的认可与礼遇,不曾改变其野鹤之姿,留给众生的还是一人一驴独自前行的背影。他的四体书“国朝第一”令后人景仰,但他对自己生命的安顿方式,却更具有对标价值。在任何时代,每一个人都要回答无法回避的问题:谁能定义你?如何安顿自己?同一时代的科举达人们多数身名俱灭,但选择了孤独小径的邓公石如,却如天心圆月,可与江河同寿。
       邓石如作为文化人格具象化的一生,有一只孤鹤与之生命相寄,有萍水相逢的懂得和成全,也有莫名其妙的恶意与伤害。从他的跨越和选择中,每个人都可以汲取到力量,对抗来自生命本身的困顿与迷茫。
       电影《无问西东》中,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谆谆告诫学生要对自己真实:什么是真实?你看到什么,听到什么,做什么和谁在一起,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。
       在权贵的把臂同行和前倨后恭中,邓石如坚持一驴独行就是真实。在千军万马卖与帝王时,他独自进山寻碑问帖几乎饿死就是真实。对这种真实击节认同并进行传递,就是一种文化选择。
       书中,这种文化选择比比皆是。《争议董其昌》一章,李北山幽默呈现了野史与明史记载的截然不同的董其昌。文末,李北山这样写道:流氓不可怕,就怕流氓有文化。董其昌在他的时代,既是文人,更是文霸,既是艺术家,更是艺术活动家。他要活在当代,更有前途。
       最后10个字,相信会心者众。这样的神来之笔,书中并不少见,隐隐有向“太史公曰”致敬的意思。
       在《竹与士》一章中,李北山写文与可善画竹,送给苏东坡一幅偃竹。在《和陶渊明饮酒诗》中,苏东坡亦以“受风竹”自况:身如受风竹,掩冉众叶惊。俯仰各有态,得酒诗自成。偃竹这一意象,是他们彼此温暖与懂得的见证,并在千古流传中沉淀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基因。
       在《非草书》一章中,李北山梳理了中国书法的流变。这种梳理伴随着流变承担者与无数无形敌人的斗争。不羁的文人神迹和严肃的艺术批评信手拈来,如与客坐谈,如与友大话,酣畅淋漓间,艺术之美、智识之悦,献祭之痛,尽入人心。
       在《艺术的良心——中国艺术史上的<流民图>》一章中,李北山用不同时代的几幅流民图的故事来串读这个民族无边的心痛。郑侠、吴伟、周臣、杨东明、蒋兆和……有官吏、有画家,有为民请命的企图,也有非功利的艺术动机。这一章,我们读到了图像的媒介特性,也读到了艺术的社会属性、艺术家的价值取向。
       冯骥才曾有言,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,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、精神、意识、思想、言语和气质。抽出文化这根神经,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。
       李北山从汗牛充栋的典籍野史中寻找、梳理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神经。这也是他对尘世的交代和对自己的真实。
       作为一部艺术不完全史,《宣纸上的中国》,体例不拘一格,既有纪传体的风华遗韵、也有纪事本末体的逻辑自洽;有百家讲坛式的引人入胜  ,也有艺术评论的深入透彻。它是一次成功的试水,让我们期待李北山的艺术史体系的庞大出现。
       认识北山先生多年。这本书,让我抛弃世俗意义上的标签,深入认识到一个人的内在。跨越一地鸡毛,仰望星空,对话巨人,李北山为人、修学,静候到了浩荡光风。
       此书为证。

 

App导航

关注微信

联系我们

总编室电话:0531—82098472

办公室电话:0531—82098463

投稿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189号B座 山东画报出版社有限公司

Designed and built with all the love by 山东画报出版社有限公司.版权所有(C)2015-2030盗版必究.鲁ICP备09022992号-1
"扫一扫"关注我们
  • 微信企业号:sdhbcbs
  • 微博账号:山东画报出版社